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唐河县人民政府
唐河县人民政府
导航图标

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唐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审:唐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2024-01-12 08:56:54 来源:唐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一篇  现实基础和规划背景

 

第一章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社发展诸多不确定因素,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一个核心、三个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据初步预测,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69.8亿元,同比增长11.1%,比“十五”期末增加76.1亿元,“十一五”期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800元,折合1880美元(按1:6.82计算),比“十五”末增加562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8亿元,同比增长20.7%,年均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5亿元,同比增长24.2%,年均增长3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8亿元,同比增长18.8%,年均增长19.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和“中部百强县”行列。

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201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4.3:43.5:24.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7%,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大县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稳定在113.5万吨左右,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新造林13.66万亩;园区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良好,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61.5亿元,同比增长14.9%,年均增长19.6%,高规划目标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1家,比“十五”末净增7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2.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8%,比“十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达到47.3亿元,同比增长51%,是“十五”末的5倍,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旅游业发展成效明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房地产、现代物流业等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力争取政策性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启动民间投资,五年累计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9个,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交通建设累计投入6.9亿元,完成了唐河第三大桥、唐河第四大桥、郭滩大桥、沪陕高速(河南油田至桐寨铺)连接线、G312线改建、S240线大修等路桥建设任务,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3.3公里;新修旅游公路39公里,累计新修和改(扩)建县乡公路 356.8公里,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0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6.2公里/百平方公里。电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1亿元,先后实施了泗洲输变电站工程和泰隆输变电站工程,分别实施了文峰和黑龙镇等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桐寨铺和祁仪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昝岗和新安等35KV变电站扩建工程,新建改造10KV线路120.7公里、400V线路696.7公里。西气东输唐河段施工圆满完成,主管网已通气试运行,城区天然气输配工程已进入规划阶段。水利设施累计投资3.28亿元,完成了倪河水库等6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解决非安全饮水人口11.4万人,新建虎山水库、倪河水库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座,河道堤防治理、整修56公里,维修改造排水涵闸7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平方公里,除涝面积5万亩,新打机井1237眼,维修268眼,渠道衬砌84.06公里,渠道清淤208.09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9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4万亩。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三水厂等投入运营,体育广场、文峰广场、文化广场等建成使用,唐城锦园、都市花园、大唐中央、育英花园等商住小区顺利入驻,新修迎宾大道、广州路、北环路等城区道路24条72公里、升级改造职专路、新春路、解放路等城区道路17条23公里,地质公园、飞凤游园、滨河景观带等休闲游憩场所初步建成,唐河迎宾馆、雅典阳光酒店、东润百货等项目正在施工,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建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由15万人增加到21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到10.9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31%,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活动深入开展。中心集镇和小集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分别实施了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以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第一批移民迁安顺利完成,第二批移民村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5.4%提高到33.5%。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龙山集团、红旗水泥、荔丽公司等7家企业改制工作圆满完成,丰源公司、长丰公司等5家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启动,已大头落地,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工作顺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起步良好,建设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投融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多元化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省财政直管县顺利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和事业单位用人公开招聘全面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广播电视资源有效整合,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政府机构改革扎实推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项,绩效评估、绩效预算、行政问责“三位一体”政府管理模式继续推进,“十大合力团”工作模式有效运行,“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初步建立,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大招商活动深入开展,五年累计实现合同引资145亿元,到位资金55亿元,引进固定资产投资3千万元以上项目80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61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037万美元。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五年累计落实支农惠农补贴8.72亿元,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6191.17万元;落实教育“两免一补”资金3.12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0万平方米;农村5.78万人、城市1.27万人纳入“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 %;建成和建设经济适用房3.26万平方米,廉租房4.49万平方米,保障家庭1641户;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11.4万 人,新增沼气用户1.5万户,累计劳务输出6.3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五年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425项,申请国家专利492件,授予专利 185件,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 35 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称号。教育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验高中开始招生,一高中综合教学楼建成使用,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技工学校已开工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全县四届运动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15所,120个村级卫生所设备配备和80个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就医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控扎实有效。广播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城区有线电视总体平移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圆满完成,大型现代豫剧《歧路冷雨》荣获安阳杯黄河戏剧金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0元,是“十五”末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8元,是“十五”末的1.8倍。

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强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闭落后产能企业14家,水泥立窑生产线、粘土砖瓦窑厂全部取缔,对毕店明胶、金顺明胶实行限产措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控措施得到落实,全民节能意识进一步增强,万元GDP能耗下降20%。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实施长防林、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18.3%。加强污染防治,双凤明胶、县医院等重点污染源治理成效明显,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督减排措施得到落实,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和55%。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平安唐河”建设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等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深入推进,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安形势更加稳定。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民生活大改善的五年,也是资金大投入、项目大建设、城乡面貌大变化的五年,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是: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争先发展;联系实际,创新发展;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预计完成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65

12

169.8

12.5

第一产业

亿元

53

5.5

58.3

3.5

第二产业

亿元

76

15

70.4

18.2

 

亿元

67

16

61.5

19.5

    第三产业

亿元

36

17

41.2

1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93

30

99.5

32.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4.6

20

4.28

1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2

20

69.8

19.2

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亿元

57

9

72.5

14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000


  出口总额

万美元

600

15

960

26

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915

25

1130

3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2110

12

13780

14.4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5495

11.5

5918

12.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2500

12

12823

12.5

美元

1488


1930(1:6.65)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8

2.0个百分点

65.7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

2.78


2.31

低近0.5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

%

35

2个百分点

33.5

1.5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5


95


刑事犯罪率

%

≤0.2


≤0.2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31


39.6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35


30.8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44


38


农村居民砖混结构住房比例

%

80


95


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

30


25


城乡居民家庭有线电视入户率

%

30


12


每千人医生数

1.2


1.3


万人科技人员数

140


198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5.5


年末总人口

万人

135


132.5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

15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85


96


森林覆盖率

%

16


18.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8


8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

1.1

-20%(五年)

1.1

-20%(五年)

化学需氧量(COD)

2470

-23%(五年)

2460

-23%(五年)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

1440

-5%(五年)

680

-55%(五年)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条件和困难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展蕴含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将保持不变,为我县在新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保证;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我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农”工作和民生改善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为我县争取项目资金和加强社会薄弱环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区域看,一方面,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力度的加大,为我县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机遇,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发展面临新优势。从产业支撑看,我县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现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从区位优势看,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健全,“十”字型交通枢纽优势明显,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有效缓解。从承载能力看,城市框架全面扩展,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规模,叶山专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发展势头良好。从要素供给看,能源供应充足,土地瓶颈缓解,环境容量宽松,人力资源丰富,具备较强的后发优势。

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期:“十一五”末,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分别达到40%和33.5%,在理论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快速推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总量快速膨胀,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同时工业化必然带动城镇化,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机遇期: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层面的政策取向和项目安排将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必然得到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和绿色增长战略主导期:创新带动效应更加明显,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广泛渗透,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由资源依赖型向产业多元型转变、由能源依赖型向绿色增长型转变。

在看到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产业层次较低,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自我积累步伐缓慢,社会建设资金紧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沿海地区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周边县市也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们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县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遵循规律,抢抓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互促互进,跨越发展。

 

第二篇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强、人文、宜居、和谐新唐河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以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为载体,以产业集聚区、特色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发展战略

 

    找准立足点,把握切入点,突出支撑点,“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是:

工业突破战略。突出业主导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工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

城镇带动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实现产城互动,耦合一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承载能力,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开放引进战略。以培育县域经济竞争新优势为目标,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创优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在大力引进项目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品牌、标准等要素,加快构建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和谐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深入开展“生态唐河”、“平安唐河”、“信用唐河”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公共产品供给,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满意指数和和谐幸福指数。

 

第三章  发展定位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努力把我县建成河南省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先导基地和南阳市山水农耕生态旅游目的地、宛东次中心城市。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粮食生产为核心,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和生物农业为品牌,以优质粮、棉、菜和肉牛、生猪的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块状布局、科技支撑、综合配套、延伸链条、打造品牌、机制创新”主要环节,强化“试验、孵化、集聚、加工、扩散”主要功能,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精品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初级产品向餐桌食品转变,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

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先导基地: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优良发展环境为保障,以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为方向,着力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承接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电子、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家乡建设促进会,继续开展大招商活动,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低碳经济为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山水农耕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生态体验、古韵寻踪、休闲哲学为品牌,以古朴农趣、休闲养生为特色,以虎山湖、石柱山、大尖山、朝阳沟、龙泉禅寺、古廖国遗址等为目的地,以宛(南阳)—襄(樊)—驻(马店)毗邻区域为辐射圈,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创意、鉴赏、包装和销售,打造青山与绿水相映、现代与古朴相融、生活与宗教相生的旅游走廊。

宛东次中心城市:围绕提升带动辐射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优势,突出工业立县、三产兴城和设施配套,形成“一河三区”发展新格局。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城市影响力;大力发展物流业,提升城市辐射力;有效整合生产要素,提升城市向心力;加强绿化美化和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美誉度,建设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文化特色明显的新城市,建成与南阳市中心城区有效对接、与周边城市良性互补的区域中心。

 

第四章  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需要,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300亿元,比“十一五”末接近翻一番;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2000元(3300美元),与省、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三次产业结构在“二、一、三”的基础上优化为“二、三、一”结构,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全社会最终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市定下降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县城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和全市的位次得到进一步巩固并稳步前移。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下同)增长12%左右,到2015年突破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2000元(折合3000美元,按1:6.57计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县外境内资金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突破65亿元和2300万美元,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巩固第一产业,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万吨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壮大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发展第三产业,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35%以上;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年转移农村人口4.7万人,城镇人口累计达到6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公共产品有效增加,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事业得到加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千人高中阶段及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1.8人;2015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47万人以内。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渠道明显增加,五年新增就业3.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社会保障网络全面覆盖,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增面积达到17.2万平方米;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群众安全满意度达到95.6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为0.067人。

——生态环境和谐友好。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形成产业,清洁生产发展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17%,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下降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2%。

专栏2:唐河县“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目标

年均增

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

    发展

1

全县生产总值(2010年价)

亿元

169.8

299.3

12

预期性


     第一产业

亿元

58.3

70.9

4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70.4

138.5

14.5

预期性


        

亿元

61.5

124

15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41.2

90

17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

12823

22000

11.4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99.5

当年:250

累计:900

20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4028

8.24

14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9.8

140

15

预期性

6

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亿元

72.5

106

8

预期性

7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000

2011

15

预期性


其中:出口总额

万美元

960

1930

15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万美元

1130

2300

15

预期性

9

引进县外境内资金

亿元

23

当年:65

累计:230

20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

10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65.7

75

1.8个百分点

预期性

11

城镇化率

%

33.5

43.5

2个百

分点

约束性

12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3.5

132


预期性

13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46

50


预期性

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2

17


预期性

三、社会发  

展和改  

善民生

1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千人

13

15


预期性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

5918

9531

10

预期性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0

22193

10

预期性

18

城镇失业率

%

≦4

≦4


预期性

19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2.47

3.15

5

预期性

20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万人

4.0

4.7

3.3

预期性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6.2


约束性

22

年末总人口数

万人

132.5

135.8


约束性

2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

100


预期性

24

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85


约束性

2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3.7

6


约束性

26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

万人

10.1

11


约束性

27

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增面积

万平

方米

5

17.2

28

约束性

28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16.8

1.8个

百分点

预期性

29

农村沼气使用率

%

10.7

17.86


预期性

30

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

1.1

2.7

20

约束性

31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0.78

1.8

18

约束性

32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0.135

0.067


约束性

33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

95

95.6


预期性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

准煤

1.1

0.88

(五年)

-17

(五年)

约束性

35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6.3

5.2

-18

(五年)

约束性

36

主要污染物减少

化学需氧量(COD)

2500

2237

-10.5

(五年)

约束性

二氧化硫(SO2

680

592

-13

(五年)

约束性

37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6.35

16.75


约束性

38

林木覆盖率

%

18.3

22


约束性

3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75

95


约束性

4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95


约束性

注:规划指标的属性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县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五章  发展布局

 

根据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城镇空间及交通干线布局现状,以“核”为龙头,以“区”为支撑,以“轴”为网络,以“块”为基础,构筑“一核二区三轴多块”布局框架,形成产业特色明晰、竞争优势突出、空间布局合理、支撑保障有力、发展运行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即以中心城区发展为核心,形成要素集聚明显、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的发展动力源和核心增长极。

二区—即以产业集聚区和叶山专业园区为支撑,形成推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三轴—即以国道、省道和旅游公路为发展轴,形成纵横交织、互连互通的产业发展廊道。

多块—即以中心集镇、小集镇、专业市场、特色农业基地等板块经济为基础,形成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围城经济园区。

 

第六章  战略构想

 

“十二五”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GDP达到25000元(折合美元3800美元,按1:6.57计算)。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有特色,城镇化水平达到现代化水准。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把唐河建设成为河南省:

经济强县:农业先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在中部乃至全国形成知名品牌,农产品产值与加工值之比达到1:3左右;工业发达,传统支柱产业全面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快速膨胀,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增强,全县工业化率达到47%。现代服务业繁荣,服务范围更加宽泛,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豫鄂边贸物流中心的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优化为“三、二、一”结构,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力争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序中位次前移。

生态大县:“蓝天、碧水、安静、绿色”四大工程实施为基础,生态农场、生态园区形成规模,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森林网络纵横交错,生态系统保护良好;清洁生产全面推进,园区经济循环发展;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点、线、面、环”有机结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城市绿化层次分明;唐河大地焕发出天蓝、水秀、地绿、景美的新光彩。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实现城镇污水全部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

 

第三篇  主要任务

 

第一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建设新农村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第一节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围绕国家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挖掘增产潜力,推动粮食生产高产稳产,争创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亿斤。

优化粮食种植布局。科学规划布局,发挥主产优势,建立以张店、湖阳、桐寨铺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郭滩、苍台、上屯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昝岗、祁仪、马振抚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王集、毕店、城郊等乡镇为主的脱毒红薯生产基地,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到2015年,优质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达到98%。

实施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以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为目标,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以建设吨良田为方向,加快推进粮食新增千亿斤项目建设,大力实施150 万亩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完善200万亩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实施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田间配套工程,有计划分片区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200万亩优质小麦、150万亩优质玉米、10万亩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增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大力推广和普及新型大型农机具,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0.5万千瓦,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75%,秋粮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    万亩。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提升气象防灾服务能力。完善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服务的积极性。

专栏3:粮食增产重大工程

粮食生产:实施新增粮食生产千亿斤项目,重点在郭滩、上屯、张店等乡镇实施水利骨干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计划五年累计新打配机井500眼,新建塘堰坝25座,开挖和衬砌渠道40万米,地埋管道25万米,建设机耕路87.5万平方米,生产路5万平方米,新建桥涵各500座。新建大型商品粮基地200万亩,完善180万亩耕地田间水利工程,建立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150万亩标准粮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土地平整及田间配套项目,实现新增耕地6万亩。

田间配套:对鸭河、虎山、牛沟、倪河、山头、白马堰6处中型自流灌区和18座小型自流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衬砌干渠21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新增节水工程面积9.4万亩;新建机电井1390眼,更新、修复老井1900眼,新建机电灌站25座,配套建设老站7座;在东部岗丘区和东南浅山区新建堰塘坝200座,整修1695座;续建除涝治浸项目,规划治理低洼易涝、上浸易涝耕地5.87万亩。

气象服务:实施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改造工程。新建设施农业观测站项目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项目,新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2个,升级改造现有19个乡镇雨量点;改扩建市县级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监测预警中心和共享平台;新建乡镇农村气象服务站项目,建立乡村气象灾害防御网络;新建城市气象灾害早期检测预警系统,预测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新建人工增雨消雹工程,建设标准化炮站和决策指挥效果评估系统;规划投资140万元改造和新(扩)建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建立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网,完善太阳能、风能资源观测网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

 

第二节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围绕棉花、油料、烟叶、瓜果、中药材、小辣椒、蔬菜等主导产业,积极推广“园区+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到2015年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50万亩,粮经比稳定在7:3左右。

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肉牛和生猪生产,积极发展家禽养殖,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推广先进繁育技术,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结构。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规模化饲养,鼓励支持林地散养等生态养殖。大力调整畜产品结构,促进畜牧业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畜产品转变,由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检验和追溯体系,实行从产地环境、饲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程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发展都市休闲渔业。到2015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良种比率达到90% 以上;实现肉类总产量16.5万吨,禽蛋产量9.1万吨;畜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全国畜牧养殖大县地位进一步巩固。

强化林业生态县建设。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环城防护林工程和城郊森林工程建设,五年累计造林35万亩。加快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新发展经济林10万亩。

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和生物农业。以提高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突出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进畜产品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畜禽集中养殖和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开发,积极发展沼气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大宗农作物、果品蔬菜和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推广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生物技术,形成生物农业区域化发展。

专栏4:特色农业建设工程

经济作物:新建3万亩烟叶基地和50万亩无公害油料作物种植供应基地,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棉花基地“两无两化”厂房5000平方米,扩大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规模;新建20万亩小辣椒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1万亩特色品种花卉培育种植基地、2万亩原生态茶叶示范生产基地和10万亩富硒绿稻生产基地;实施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畜牧业:实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项目,规划建设50万头无公害肉牛基地、200万头生猪标准化生态化基地、500万只蛋鸡标准化生态基地和3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形成黄牛、生猪和奶牛三个养殖核心聚集区,使全县规模饲养量达到80%以上;规划建设年产200万吨配合饲料加工企业2个,解决畜禽配合饲料供给问题;完善提高县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实施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项目;实施县级动物防疫中心及21个乡镇兽医站扩建项目。

林业: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及封山育林造林5万亩;新建特色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及林下种植10万亩;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4万亩;实施生态廊道工程,绿化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及其他通道林1000公里,造林2万亩;新建林木及园林苗木基地5000亩;新建粮食核心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10万亩;新建3.6万亩河南裕嘉唐河生态示范园区。

 

第三节  加快建设农业支持保障体系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支持龙头企业树立标准、品牌和名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优质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拓展农业加工链条,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组织生产规模,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金融信贷支持,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争创省级龙头企业15家左右,争创国家级2-3家。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健全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基层农技推广等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治理。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完善农资及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普及连锁配送等新型农资流通业态,加强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大力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建成一批大型综合农产品物流园区。

创新农业发展政策体制。围绕构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农村土地交易所,重点解决好流转中的信息对接、价格评估、利益保障等问题,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将包括农村养殖场、林权等在内的农村产权纳入市场交易。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利用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第四节  科学建设新农村

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中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以沿路、沿线示范村和试点村建设为重点,试点先行,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到2015年,建设县级试点村110个,市级试点村40个,市级示范村15个,“五通四有三改”目标普及率达到50%。

科学规划布局。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历史传统,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加强和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风格统一、形象美观、经济适用的原则,建设一批样板村。到2015年,新农村建设合格率达到30 %以上。按照“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合并弱小村、发展特色村”的要求,以5000人集居为原则,有步骤地建设一批中心村。到2015年,村庄总数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00个,规划建设400个中心村。

分类有序推进。在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加快推进村庄整合,通过城市和产业辐射带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廷伸,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合理规划、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有步骤地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聚。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尽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加强远程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推广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到2015年末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二五”末改造农村公路271.5万公里,基本把县道、乡道改造一遍,县乡道路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继续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2012年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加强以村庄绿化、美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村,加快实施易地扶贫。“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40个左右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再解决1.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

培育新型农民。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以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水平;以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为重点,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以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农民户”为重点,倡导健康文明,引导诚实守信,提高农民文明道德素质。

专栏5: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扶贫开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续建项目,计划搬迁1740户6790人,建设移民住房及附属设施14.9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区8600亩基本农田(含农田水利)、110公里通村公路,32000延米水利设施及学校、卫生等村级公共设施;实施安置区劳动力培训和迁出区、安置区生态建设保护工程。

安全饮水:实施安全饮水及乡镇饮水用水工程,拟建各供水工程239处,打井239眼,压力罐239座,铺设管道7499米,解决51万非饮水安全人口问题。

农村沼气建设: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工程2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00处。

★农村公路:规划改建县乡公路271.5公里,升级为三级公路标准;规划新建四级公路村道878公里;规划改建农村公路桥梁共4000延米。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建设8000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加强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完成全县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521个行政村村级文化活动大院,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章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拉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传统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3亿元,工业化率提高到41%。

第一节  巩固提升传统战略支撑产业

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大发展矿产开发及采选冶炼产业。重点围绕铜、镍、天然碱、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坚持高起点、规模化、开放型发展方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加快培育壮大采矿冶炼、陶瓷、水泥等工业。

采矿冶炼工业:大力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加快铜镍矿采矿、选矿进度,尽快形成铜镍批量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完善前期相关手续,加快天然碱矿开发步伐。到2015年,实现年生产铜4400吨,镍1.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

建材加工业:按照集约节约、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的总体要求,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坚持扶优扶强,提高行业集中度。以泰隆水泥为依托,壮大水泥产业生产规模;以华诺陶瓷为依托,大力发展建筑陶瓷和卫浴陶瓷;以合室家建材为依托,积极发展化学建材和新型装饰装修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到2015年,水泥年产达到150万吨,中高档陶瓷产量达到1.5亿平方米,行业销售收入实现70亿元。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围绕粮、油、棉、果、畜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着力开发食品加工、轻纺加工、饲料加工和饮品加工,推进农副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到2015年,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食品加工业:以龙头带动、打造品牌和壮大规模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拓宽营销网络,加快食品工业做大做强。依托贤德面粉、曹氏百川、金兰油脂、麒丰乳业等企业,大力发展面粉加工、面制食品、油脂食品、速冻食品、乳制品等粮油精深加工,依托南阳肉牛集团、嘉润食品、双汇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冷鲜肉、分割肉及熟肉制品加工业。同时,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开发前景广阔的休闲饮品、养生食品和特色调味品。

饲料加工业: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全国畜牧养殖大县建设,着力发展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加工业,依托六合饲料、华泰饲料等企业,大力发展猪、牛、羊、鸡、鸭、鱼等畜禽养殖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饲料,推动饲料加工业科学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

轻纺加工业:积极适应对纺织品多样化和层次化消费趋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提高可再生原料、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应用水平,健全产业体系,突出品牌带动,加强技术合作,改善品种质量。依托皓月棉业、宏欣纺织、嘉顺针织等企业,大力开发中下游产品,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产业链条,增强纺织行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实施永茂产业园项目,打造制衣、皮革、鞋帽综合生产基地。到以低成本、创新型和绿色环保为方向,大力发展塑料制品、纸制品、皮制品、发制品以及工艺品、玩具、家具制作等轻工产品。

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对传统加工业发展的支撑力。

机械制造业:以集成化、智能化、节能化和清洁化为目标,以提高水平和延伸链条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发挥行业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加快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的产业格局。依托腾达机械、通力达机械、东联变速箱、中盛铸造等企业,做大做强精密铸件、汽车配件、钻井设备等产业链条。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电子加工业:抓住3G通信应用、数字电视、多媒体产品推广及家电、汽车下乡的机遇,瞄准移动通讯、数码家电、汽车电子三大领域,依托国内信息产品先进制造企业,加强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拓宽产品领域,以片式化、微型化、规模化、智能化为发展导向,推动电子元器件、微电子配套件等加工水平迈上新台阶。依托兴利源电子、飞泰科技、鸿利达电子等企业,着力提高LED、SMD等电子元件的加工水平,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化学加工业:围绕皮革化工、肥料化工等现有产业优势,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着力提高行业竞争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行业集群发展;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双凤明胶等企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系列产品,壮大明胶产业规模;以圣荣复合肥、黄磷丹肥业为依托,发展高效、绿色专用肥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建材化工、食品化工等新兴产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建筑业: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建筑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电力,以及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钢结构、装饰、消防、设备安装等新兴专业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骨干企业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高端市场。引导骨干企业以工程总承包为载体,提高工程建筑利润率,不断拓宽经营领域,逐步由垫资经营向投资经营转变。积极推进中小建筑企业发展,重点在资质准入、招投标管理环节,探索分级投标模式,建立分级分层次供求体系,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鼓励支持中小型建筑企业在立足房地产、市政建设等传统专业基础上,向钢结构、玻璃幕墙、电子电信等高利润专业领域拓展。

专栏6:传统支柱产业提升工程

采矿冶炼工业:实施时代矿业有限公司铜镍矿石1万吨采选项目,实现年采选330万吨铜镍矿石规模,规划建设年产9000吨钢球生产线、年回收4.6万吨稀有金属生产线和年产2万吨金属镁生产线,实现对叶山铜镍矿的批量和综合开发能力;规划建设煜鑫碱业2条天然碱采选生产线项目,形成年产天然碱1500万吨生产能力。

建材加工业:规划实施河南合室家建材室内家居装饰材料生产线续建项目(二期)、鸿发建材粉煤灰综合利用节能墙材续建项目;新建华诺陶瓷有限公司6条高档陶瓷地板砖生产线项目。

食品加工业:扩建年屠宰5万头肉牛系列加工生产线项目;规划建设粮油产业园粮油系列精深加工建设项目、嘉润食品年屠宰10万头生猪系列加工生产线项目、麒丰乳业年产10万吨乳制品生产线项目、年加工5万吨栀子保健饮品生产线建设项目。

饲料加工业:规划建设年产12万吨全价饲料和1万吨预混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纺织加工业:规划建设50万锭高支棉纱精梳生产线项目;实施台湾永茂工业园项目,建成服装加工、鞋帽加工为一体的生产基地。

电子加工业:规划实施鸿利达电子科技3条SMD电子产品生产线续建项目及1条电子芯片建设项目、兴利源电子年产9000万片LCD保护屏生产线续建项目、飞泰科技年产30万套电子系列产品生产线续建项目。

机械制造业:规划实施东联汽车变速箱制造年产30万台重型汽车变速箱壳体扩建项目、腾达机械2万吨消失模铸件生产线扩建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扩建项目及县亿翔市政特种机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河南油田亚盛电器公司的年产8000套油井设备生产线项目、通力达石油机械制造项目、年产1万套石油钻探抽取设备生产项目、年产10万架飞机航模发动机生产项目新建油电混合汽车配件生产线项目。

化学加工业:扩建双凤明胶年产10000吨明胶生产线项目,新建10000吨食用明胶生产线项目;新建年产5000吨胶深加工项目;续建黄磷丹肥业绿色环保土壤肥料生产线项目,加快研发、生产、推广步伐。

第二节  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型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

新能源:围绕南阳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依托生物质能热电项目,重点发展秸秆发电;依托金海生物科技、中德新能源项目,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及附属产品;依托华轩光伏多晶硅项目,大力发展多晶硅材料,培育形成矿石开采、金属硅、物理法多晶硅、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等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构建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研发、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开发风电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场,建成5万千瓦风力发电能力。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生物医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开发辣椒色素的提取和加工,大力提高发酵用培养基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围绕栀子、半夏、螺旋藻、金银花等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加强中成药二次开发,形成中药材医药新产品。以凯诺利制药为依托,积极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兽药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新材料:要围绕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着力发展镁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纺织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引进重点项目,推动新材料产业良好起步。

专栏7: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新能源:续建南阳华轩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多晶硅生产线项目,建设2条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形成太阳能级多晶硅规模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唐河中德新能源有限公司新型醇基类汽油、柴油生产线。

生物医药:实施金兰公司年产12万吨发酵用培养基扩建项目、凯诺利动物药业4条兽药生产线扩建项目;实施南阳泰瑞生物制品唐栀子无公害种植基地建设及深加工续建项目,建立10万亩唐栀子野生资源保护区及基因库,实施栀子色素提取二期工程,形成年提取栀子色素3000吨生产线两条。

★新材料:依托铜镍矿的开采和冶炼,加快左发合金材料;依托华轩光伏等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材料;依托台湾永茂集团等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新型纺织材料;依托合室家等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加快台湾产业园建设,建成产业园5平方公里。实施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新建300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以栀子茶、竹叶水等饮品为研发方向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研发中心;以电脑配件、LED节能灯等产品为研发方向,建设机电研发中心,以多晶硅为研发方向,建设新能源研发中心。

工业名牌战略:推动宏发桐蛋、唐河肉牛、福林先锋产航模、南阳关酒业、凯诺利动物药业、合室家建材、贤德面粉、东联汽配等形成省级名牌,推动金兰培养基、泰瑞生物制品等形成国家级名牌。

 

第三节  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突出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力实施招商行动计划,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谐发展的新城区。加快叶山专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专业园区晋升为产业集聚区。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加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

提高产业支撑能力。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台湾产业园,推动要素资源集中配置。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在完善产业链条和加速产业集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鼓励引导企业与大公司、大集团建立技术战略联盟,重点来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项目;发挥好县建设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有融资担保平台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提高集聚发展能力。用足用好用电同网同价、城乡用地增减挂构、异地投资税收分享等政策,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严格土地使用管理,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促进企业优进劣出和腾龙换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园区。

第四节  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升级,提高工业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推进设计研发协同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销售服务电子化,促进工业与信息化紧密融合。到2015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0%的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30%的企业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85%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程分析、辅助工艺规程编制等系统广泛应用,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逐步推广使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按照“引进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做大做强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提高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在工业产业中的比重。

完善工业组织结构。着眼于产业升级,在充分尊重投资者意愿的前下,引导民营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引导股份制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重视培育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

实施工业品牌战略。全力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突出打造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加快从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到有牌生产的转变,从少量品牌到大批品牌的提升,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的跨越;推行品牌联合策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壮大品牌经济规模。

 

第三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育新的增长点

 

围绕增加供给、扩大就业、服务发展、方便生活的发展目标,以工业化为动力、城镇化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金融商务、家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壮大规模总量,提升层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第一节  商贸物流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整合市场要素,扩大辐射半径,构建以区域综合物流为基础、以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物流网络,形成豫鄂皖毗邻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

引进新型业态。以引入标杆企业、建设地标城市综合体为重点,确立以新兴业态为主体的商业贸易新格局。重点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CBD、购物休闲广场、超市、连锁经营店、专卖店、仓储卖场、特色街区、商务酒店、演艺广场等新兴有形业态。积极运用现代IT新技术和互联网,有选择地引入网络购物、电视购物、产品直销等新兴无形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建设物流园区。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建立广泛覆盖、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快建设商贸批发物流配送体系、连锁零售物流配送体系、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生产型物流与商贸型物流共同发展。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建设绿色物流示范基地,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化。

提升专业市场。加快东润百货广场、新天地城市广场等大型商业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万德隆、唐人街等购物中心,规划实施竹木市场、花卉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农机及配件市场等城区专业市场,进一步提高商贸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积极做好中原辣椒城、豫南黄牛交易市场、豫南生猪交易市场的改造工程和中原皮毛城扩建工程,提升专业市场带动能力。

培育农村商贸。以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为重点,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积极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惠农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进一步推广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农村延伸,设立连锁超市或加盟店,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第二节  文化旅游业

紧紧围绕“生态体验·古韵寻踪·休闲哲学”总体战略定位,突出拥抱自然、体验山水、感受农趣、追寻文化等特色,培育大品牌、融入大圈层、突出大发展。到2015年,实现文化旅游业总收入7亿元。

建设精品景区和旅游热线。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区品位,重点建设九龙湖山水文化旅游区、石柱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古蓼国遗址姓氏文化旅游区以及龙泉禅寺、普化讲寺、友兰故里宗教文化旅游区等精品旅游景区,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开发建设大尖山旅游观光度假区,实现景区硬件服务配套和软件服务提升。

建设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内涵,塑造主题,加快建设冯友兰纪念馆,完善提高滨河景观长廊,积极发展郊区生态园、植物园、农家乐园,打造城区人文和自然旅游街区。

培育旅游骨干企业。坚持以旅游资源换旅游市场原则,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实施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司运作的管理模式,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资、高水平建设,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到2015年,新增三星级宾馆3-5家,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

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提升旅游形象,强化品牌意识构建现代化营销网络,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旅游展销会、交易会和洽谈会,稳步扩大客源市场,不断提高区域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节 房地产业

大力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动楼宇经济、地产经济和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294万平方米。

加快商业地产开发。建设一批高层综合商务写字楼和城市综合体,积极引入商业地产标杆企业和知名商务公司,向高度要效益,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一批商圈加快形成。

突出住宅房地产开发。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为目的,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线,实施高端切入、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策略,以中心城区为开发核心区域,以唐河两岸为新增长点,以城市拓展区为主要节点,建设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普通商品住宅,不断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引导小城镇地产开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征地、统一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鼓励适当集中开发,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小城镇服务“三农”的中心地位。

第四节  金融及商务服务业

顺应产业融合趋势,充分发挥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和促进作用,形成高端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

金融服务业。大力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形成规范有序、运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和引进村镇银行、股份制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增强县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稳健发展其他金融机构和组织。

商务服务业。发展清洁环保型、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重点培育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传媒等行业的服务贸易,支持发展会展、法律、会计、创意、咨询、电子商务等商务服务业,推动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办公、后勤等服务外包,扩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需求。

第五节 家政服务业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宽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家庭服务体系。

家庭生活服务。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家庭护理、就医陪诊以及幼儿看护等家庭服务业,积极发展美发、美容、洗浴、桑拿、足疗等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家庭清洗以及家电、室内供排水等维护维修保养服务业,多层次满足居民家庭化、个性化需求。

社区基本服务。依托人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技术培训,做大做强社区教育培训产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适应现代健康生活需求,大力开展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餐饮住宿服务。大力发展大众餐饮、连锁餐饮、绿色餐饮,提升传统正餐、引进特色外餐,促进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加快星级宾馆上档升级,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接待消费水平。

专栏8: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

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新天地城市生活广场、家庭娱乐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大型商场;新建唐河县风景区商贸物流中心、粮食物流及储运中心、食用油脂储运中心、鸿阳工业品综合物流中心、惠农达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和产业集聚区物流配送中心等十三个物流中心。建设安达物流仓储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形成集货运集散、仓储服务、维修、餐饮、住宿、货运信息发布与配载服务功能为一体,建成管理规范、信息畅通的货运物流平台。升级改造中原辣椒城、黄牛市场、生猪市场、中原皮毛城和文峰农贸综合市场等5个专业交易市场;新建瓜果、竹木、花卉、蔬菜、电器、小商品、汽车交易、粮油批发、农机配件、再生资源利用等专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新建毕店镇200亩的大型农贸综合市场,新建18个乡镇农贸综合市场。

文化旅游业:续建石柱山森林公园、九龙湖风景区、龙泉禅寺、冯友兰纪念馆、古蓼国遗址等旅游景点,新开发大尖山景区、盘龙沟景区,马武山景区等;建设旅游客运站5个,开通各旅游景点班线。新建三星级宾馆3-5家,创建国家AAA级风景区2家。

房地产业:续建尚品国际、万象城二期房地产开发项目,新建各类商住小区 254 万平方米;推动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到2015年完成城市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8亿元左右。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末,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累计新建廉租房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7.2 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5万平方米。

    金融及商务服务业:实现金融机构服务范围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建立起1-3家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争取中国银行或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2015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0亿元。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导、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分类推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中心集镇为骨干、以小集镇为依托的县域城镇体系,实现城镇化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节  突出城镇规划引领作用

坚持统筹城乡、优化布局、节约集约、复合发展、突出特色理念,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张网”原则,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由城区发展总体规划、乡镇发展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构成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突出规划整体性,做好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形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街景规划为一体的完整规划层级。注重规划衔接性,实现总体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强化规划超前性,吸收现代理念,科学合理定位,优化城市形态,高标准、高品位编制好三区组团发展的分区详细规划。确保规划严肃性,严格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河道蓝线、文物保护紫线等城市“四线”的划定和控制,实施控制性规划引导下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科学布局项目,严格控制零星建房。

村镇规划。按照集约节约、向心布局、提升功能、体现特色的要求,科学安排产业集聚、农田保护、村庄布局、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突出集镇规划,编制好主要街区、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等分区详细规划,科学布局供排水管网、道路、绿化、环卫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空心村治理和村庄整合力度,建设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经济适用、功能完善的新农村。

第二节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按照滨河为轴、两岸并举、组团发展、区块突破的总体思路,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

商贸居住区。突出宜居和生活服务功能,建设聚居核心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实施步行街升级改造工程,形成大型综合商场—专业市场—日用品购物中心—社区商业零售部等多层次商业网络。积极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引导人口疏散,降低人口密度。以畅通、便捷、安全为目标,完善城区内部交通网络,优化公共线路和客运站点布局,构建覆盖全城、贯通内外、运转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更新改造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菜市场、停车场、小绿地、小游园、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娱乐。优先规划居住区天然气输配系统建设,提高天然气应用普及率,2015年达到60%以上。加快实施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行政文化区。突出政务和文化服务功能,建设文化生态区。围绕S240线改线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拉大新区框架。优化项目布局,注重风格设计,突出文化底蕴,舒展城市形态,打造城市建设新景观。加快和谐广场、博物馆、唐州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人文气息。依托自然地貌形态,加大绿化美化力度,丰富自然景观层次,增强新区动感活力。加快供排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

产业集聚区。突出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产业主导区。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医院、学校、宾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力。实施分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园区支撑力。加快特色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园区辐射力。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形成与老城区功能互补,产城融合的新城区。

滨河景观带。以文化、生态、游憩、防洪为主要功能,以园、林、廊和河、堤、桥为视觉主题,以彩桥飞跨为景观节点,规划建设第二橡胶坝,实施河道疏浚和扩挖工程,增强城市的神韵和灵气;完善提高堤岸护砌和美化水平,形成花、草、树、林层次分明的环城绿荫;加快滨河两岸南伸北延和湿地公园、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实现两线串珠,闭合循环;科学设计滨河两岸建筑风格,提高建筑立面亮化美化水平,形成轮廓清晰、自然流畅的景观风貌。

专栏9:城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1、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集中开发、梯次推进”的原则,着力在新区建设区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新区住房、学校、医院、职工培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广场游园、景观标志等公共服务项目。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亿元左右,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出形象、成规模。

2、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新老城区快速通道、主干道建设,推进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升级改造,尽快打通断头路,规划延伸新春路北段、文峰路北段等8条道路4公里,新建滨河路北段,北一环路等14条道路18公里;实施G312线和S240线城区段改线工程,有效降低城区载重车辆过往密度;推进中心城市快速路与商业街区的分离,加强中心城市换乘枢纽、公交港湾、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出入通道改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实施第一大桥翻建工程,争取实施第五大桥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4亿元以上。

3、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以南水北调入唐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并在河东、河西各建供水厂1座,2014年建成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城市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2007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3.1亿元左右。

4、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区燃气管网建设,提高燃气普及率,2015年达到65%;鼓励热负荷稳定的企业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有序推进城市分区集中供热。“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8亿元以上。

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实施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达到日处理污水5万吨能力,在行政文化区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推进未达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中水回用率达到60%。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3亿元左右。

6、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容改造工程,形成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日分拣生活垃圾700吨能力,完成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城区小型垃圾转运站16座,中型垃圾中转站2座,新建公厕50座;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力争3年内全部完成并实现达标验收。规划购置垃圾压缩车、收集车、保洁车、洗扫车等专用设备,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箱(桶、房)。“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0.38亿元左右。

7、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规划建设第二橡胶坝,2015年县城建成区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等城市生态建设。结合中水回用,在城镇建设人工湿地。“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8亿元左右。

第三节  推进小城镇建设

按照连点成线、集中成片、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挖掘内涵、提升品位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心镇和小集镇,到2013年小城镇人口达到

20万人以上。

突出中心镇。以湖阳、毕店省级重点镇和桐寨铺、郭滩、大河屯县域中心镇为重点,突出区域中心地位,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建设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城镇,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公里以上,中心镇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5万人以上。

建设小城镇。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各展所长,分类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型、贸易型、旅游型小城镇建设。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

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配套建设,提高小集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小集镇宜居环境。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形成一乡一业、一乡数业的发展格局,有效增强发展后劲。

第四节  创新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健全农民工进城落户的体制机制,对进城务工或兴办二、三产业,拥有固定住房和稳定经济来源的农村人员及直系亲属,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对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或使用权,允许其每年自愿选择城市社保或农村社保。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融资运营机制。坚持市场运作和整体经营融资理念,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和建设。鼓励采用BOT、T0T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指标、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结余指标有偿调剂制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增值收益返还农村土地整治区域的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土地挖潜力度,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重心下移、责权统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县、街道、社区的关系,明确各级主体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构建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中心城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加强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以“六创一迎”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以治理违章建筑、户外广告、乱停乱放、马路市场、店外经营、夜市摊点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大主要道路、街区综合整治力度,深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和交通秩序整治,建立城镇管理与治理长效机制。

 

第五章  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和承接产业转移为基本出发点,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快形成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有机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运输枢纽为节点,各种方式互相衔接的运输网络,建成豫西南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

公路。积极推进方枣高速公路(北接许平南高速、南连汉十高速)规划启动,加快形成十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加快G312线唐河段二级升一级和S240线、S335线、S239线省道升国道步伐,提高干线公路运输能力;实施S240线、S335线改建工程和G312线、S240线城区段改线工程,加快县道张苍线、汤郭线和黄杨线及县乡公路的升级步伐,新建新农村通村公路878公里,规划建设石柱山—古沟—板仓50公里旅游公路和桐河—少拜寺50公里国防公路,加大危桥改造力度。

铁路。申请规划唐河火车站扩建工程,规划启动火车站广场建设,开工建设宁西铁路复线。

水运。积极申报唐河复航水路建设项目,实施渡口斜坡道与“村村通”公路连接和渡改桥项目。

站场。加快县联营站新站建设进度,规划建设20个乡村汽车客运站和11个港湾站,建设货运站20个,适时建设出租车和公交车站、旅游车站、机动车维修市场。

专栏10:重大交通建设工程

公路:积极推动方枣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纳入上级规划笼子;续建唐河段G312线44公里(含唐河第四大桥)项目;续建S240线城区段8公里改线项目;改建S240线唐枣路二级公路29公里项目;改建S335线唐泌路二级公路35公里项目;实施升级省道S240、S335、S239线为国道建设项目;实施X012张苍线、X041汤郭线、X004黄杨线县道升省道项目;实施八龙桥44.6延米、长桥中桥49.6延米、大岗西桥22.5延米、余树林桥20.8延米险桥改造工程;规划修建桐河至少拜寺国防公路50公里。

铁路:新建42.5公里宁西铁路复线(唐河段)电气化建设项目,申请扩建唐河火车站项目;新建叶山铜镍矿铁路专用线项目;做好南阳唐河城际轻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水运:规划实施唐河城关至水台(省界)段航运开发建设工程,按4级(500吨级)航道整治疏浚县城下游至省界水段84.1公里,改造桥梁2座,新建码头2个。新建桐树园、苍西、柴湾、杨庄、大树赵、马振扶、张盘龙、八里冲、十七子河、宋湾、苍台、宋湾西、仝庄和于湾13个渡口斜坡道与“村村通”衔接工程,形成水陆交通联运网络。

公交场站:续建河西行政文化区一级汽车客运站,提升中长短途客运服务、车辆维修、停车、加油等综合服务功能。按四级或五级客运车站标准建设20个汽车客运站11个港湾站及相关配套设施,升级改造现有的20个乡镇汽车客运站达到四级客运站标准。规划新增出租车200辆,规划建设出租车停车场。

 

第二节  能源体系建设

坚持多元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方针,以电力建设为中心,突出能源供给安全,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全面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电力。规划建设黑龙镇220KV变电站1座,大河屯等110KV 变电站8座,改扩建变电站3座,新建110KV线路105公里,改造110KV线路50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12座,改扩建5座,新建35KV线路202公里。新建(改造)10KV线路1830公里,新建(改造)400伏线路2458公里。到2013年,新农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

天然气。积极实施气化唐河工程,规划建设城区天然气输配系统,建设门站1座,高压管道41.8公里,中压管网110.3公里;优先发展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分步实施工业用户和天然气汽车加气站项目,到2015年城区居民用户气化率达到60%。

沼气及太阳能。集中发展大中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沼气公厕建设。鼓励在城市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步伐。

专栏11:能源建设重点工程

电力:争取建设中国华能集团唐河火电厂4×100万千瓦机组项目、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项目,建成湖阳和马振抚装机容量99MW风力发电项目,实施泰隆水泥有限公司余热发电项目。

电网:新建220KV变电站1座,新建(改造)西岗等11座110kV输变电工程和西(岗)—张(店)等14座35kv输变电工程,实施新安站等5座电站增容工程。新建(改造)唐文线等13条110kV线路和黑(龙镇)-马(振扶)等27条35kv输变电线路。昝岗乡、城郊乡、黑龙镇、郭滩镇、源潭镇、苍台乡、龙潭镇、马振扶镇、张店镇等9乡镇农网改造工程,至2013年建成并达到电气化县C类标准,全县20个乡镇建成11个电气化乡镇,211个行政村达到电气化标准,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户通电率达到100%,县城供电可靠率RS3达到99.85%,农村供电可靠率RS3达到99.55%。县城10KV线路手拉手比率达到100%,10KV供电半径合格率100%。

加油站:新建储油量40立方、加油机两台以上加油站15座,改扩建2座。

天然气:建设门站1座,高压管道41.8公里,中压管网110.3公里,新建天然气压缩厂1座,天然气加气站3座,计划2011年城区开始供气,到2015年城区居民用气率达到60%。

沼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工程2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00处。

 

第三节  水利体系建设

坚持资源保护、防灾减灾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抓住粮食生产新增计划和核心区建设机遇,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全面建设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

工程水利。力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及中小河流治理、灌区续建改造和泵站更新改造。加快境内主要河流和城区主要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使三夹河、泌阳河、毗河源潭段、桐河桐河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唐河城区高庄至蔡园段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

资源水利。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推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和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入唐”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民生水利。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覆盖。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强化水利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模式,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生态水利。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证城乡居民供水安全。结合城市防洪除涝建设,开展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和营造,积极建设水利风景区。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水生态保护能力。强化对湿地和水面的管理与保护,强化对入河排污口的审查监管。

专栏12:重点水利工程

水库建设:规划新建小型水库1座,兴建库容800万立方米的虎山二库,增加虎山水库的防洪兴利库容;对15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及相关管理配套设施建设。

河道治理:规划实施境内10条中小型河道共111km疏浚治理项目,并分期对唐河堤防进行加高培厚,确保度汛安全;规划建设全县信息监控中心,并在全县22座水库、唐河河道增设防汛雨量水位自动测报系统;

灌区节水改造:搞好鸭河灌区等6座中型自流灌区及18座小型自流灌区的续建配套项目;新建、维修塘堰坝1895座;新打配机电井1390眼,修复配套、改造机电井1900眼;新建机电灌站25处,修复配套7处;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4万亩。

第四节  现代信息体系建设

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强骨干网络建设,构建城市管理、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唐河”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骨干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基础传输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逐步实现光缆的统一分层使用,为数字城市、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应用提供支撑。“十二五”期间,建设区域数据汇接中心,完成2G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消除信号盲点;实现3G网络城区全覆盖;实施物联网推进工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融合;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性能,为社会提供更高速率的无线接入业务和服务。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规划等领域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区域信息共享体系。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提供移动政务办公、警务通、远程执法、环境和安防监控、应急通信、社区信息化等电子政务应用。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为电力、交通、烟草、制造等行业提供M2M应用。开发中小企业综合信息平台,提升中小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等多项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助推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业、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加大信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政府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年增长比例不低于10%。到2015年全县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

专栏13:信息化重点工程

通讯网络建设:实施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双项化改造工程;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程,利用“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实现“三网融合”。新建唐河移动TD网络建设、移动村村通建设和移动城区管道建设,完成全县移动网络建设至TD-SCDMA,完成全县乡镇、景区移动网络全覆盖,消除通信盲区,完善城区光纤、管道覆盖。

增值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项目建设,应用推广全民健康电子档案,提升民生领域服务信息化水平。搭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监控、生产调度、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无线网络应用和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构建新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培训、就业、市场、气象等信息落地入户。

 

第六章  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增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生态大县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能方面,坚持结构节能、工程节能和管理节能并举,突出工业节能,协调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实施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目标问责制。节水方面,推进工业、农业及生活节水,鼓励工业循环用水,更新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推广先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污水净化利用率,完善节水许可证制度。节地方面,全面落实保护耕地各项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综合利用率,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推广应用标准厂房,鼓励建设高层标准厂房,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实现土地集约高效永续利用。

专栏14:“十二五”节能重点工程

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淘汰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的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以国内先进水平。支持利用焦炉煤气、合成氨尾气、大型沼气等替代石油和天然气。

建筑节能工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建筑、超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到2015年,完成10万平方米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发展城市热电联供,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全部淘汰燃煤供热锅炉。

低碳交通工程:推广乙醇汽油、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实行公交优先,建设畅通工程。淘汰排放和油耗超标的机动车。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完成县级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县级公共机构主要耗能设备全部更换为高效节能产品。建立公共机构用水、用电、采暖、空调和设备用能等监测平台。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能效等级II级以上10类电子电器产品,LED照明产品、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及电子镇流器。“十二五”末,全部淘汰低效照明灯具和能耗不合格的电机、变压器。

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方式的节能咨询、融资、改造和运营管理等服务。

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工程:支持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更新改造节能监测仪器和设备,建立节能监测(检测)流动实验室,完善全县能源利用监测信息平台,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废渣、废气、废料梯次循环利用,废品回收加工再利用等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支持有关企业申报循环经济试点。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省柴灶、节煤炉、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节能技术。发展立体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专栏15: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中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及其他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利用尾矿生产新型建材产品。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冶金废渣、化工废渣等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到2015年,固体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建设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办公设备、废金属、废塑料等处理基地和报废汽车、大型机电设备回收拆解中心,其中1-2家进入省市级示范基地。

再制造示范工程:重点支持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建设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开展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矿采机械等再制造试点。

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垃圾分类收集网络,支持利用工业窑炉处理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建设城市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利用秸杆生产饲料、肥料,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和有机肥工程,到2015年,全县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支持利用林业“三剩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纸浆、活性炭等产品。

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支持消费型和生产型服务业领域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设。建设宾馆、餐饮、物流等领域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在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实施循环经济升级改造工程,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集中处理,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型产业园区。

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工程:依托采掘、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开发和示范,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循环技术和重大装备。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到“十二五”末,建成2-3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大力推进城乡绿化造林、河道防护林、环城生态林、公路铁路绿色通道林、高标准农田林网、绿色城镇和绿色村庄建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流域性重要水体、地下水水源水质安全。集中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

恢复天然水系。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和补偿资金,组织实施一批综合治理项目,突出整治农村河塘,疏浚淤塞,消灭断头河沟,恢复天然水系的神韵和活力。

第三节  强化环境保护

加强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开工建设一批中心城镇、开发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扩容和升级改造,完善配套管网。到2015年中心城区基本完成污水“全集中、全处理”,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各类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燃煤,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烟尘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在城区、近郊区、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和其他依法需要保护的区域,禁止燃烧能够产生有害气体的物质。强化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中的防尘、抑尘管理。控制油烟、噪声、渣土等污染。全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4%。

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垃圾填埋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5%以上。建立“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乡镇垃圾焚烧试点。实施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综合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不低于90%。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医疗危险废物处理率达90%。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形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0%以上。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加强低碳教育和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碳生态文明。

 

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和人才强县战略,着力构建要素完备、备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唐河,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巩固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体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拨款、学校建设标准,建立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积极开展学区制试点,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最大限度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加强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完善保障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形成与城市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扩建和同步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适度集中,规模办学。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满足城乡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普及高中教育。坚持普及发展、规模发展、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积极引进教育教学人才,实施名师工程和品牌工程,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优化学科配置,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到2015年,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3所。

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教资源,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积极推动南阳三师升专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实施职业教育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到2015年,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数、在校人数均达到1:1目标,建成集学历教育、技工培训、扶贫开发于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

完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及各系统、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构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重视发展老龄教育,加快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促进全民素质提高,构建学习型社会。

专栏16: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学校建设工程:规划实施县第三、四、五小学扩建项目,在河西行政区新建小学和初中各一所,在工业园区新建幼儿园、小学各一所,并完善相关教育设施配置。扩建唐河县职业技能教育中心,扩建后每年新增招生2000人,技能培训7000人。

教育信息工程:全县所有中学建成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现代化的实验室,乡镇以上中心小学分别建成计算机室,所有中心小学配备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光盘播放设备;全县所有中小学完成学校网站建设。

社会体育工程:做好农民体育健身建设项目,实施唐河县综合体育馆、综合体育场、综合训练馆和游泳馆四个运动场所建设项目。

 

第二节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推动唐河由人口大县向人口才县转变,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壮大人才队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突出培养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充分发挥县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利用县外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开发投入,逐步提高人才资源投资比重。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执政为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政廉洁、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加大企业家培养培训力度,建设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竞争力和创新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一支规模相当、技能精湛、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队伍。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建设一支善于解决社会问题、调处社会矛盾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发展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壮大文化产业的宣传文化思想人才队伍。

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展机制,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推动教育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有机衔接、联合培训开发,实现人才培养与有效使用有机统一。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探索试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障碍。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第三节 提升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形成创新人才梯队;发挥科研机构骨干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或领办创办高新技术实体。

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依托工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壮大企业创新平台。推动优势企业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强强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到2015年,新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5个,工程实验室1个。

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以争取省、市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专项为重点,着力提升在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中医药创新、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战略新兴领域的研发水平,加快掌握一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标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着力突破工业主导产业、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村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     亿元。

专栏17: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竞争力为导向,重点开发、应用、推广生物质能源技术与工艺、物理法多晶硅、多晶硅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性太阳能电池、新型中药及制剂、高清微显示技术关键部件及终端、生物燃料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

以促进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比重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新型机械装备、特色汽车关键零部件、新型建筑材料、高档混纺服装面料、调理食品等领域的关键生产工艺技术。

以商品粮基地建设、特色畜禽改良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农作物新品种产业化、南阳肉牛新品系、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关键技术。

以增强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及设备研发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媒体、数字旅游、工业设计、关键设备配套等领域的关键应用技术。

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惠及民生为导向,重点开发、推广、应用工业、交通节能、农业、节约用水及再生水回用、清洁生产、污水及垃圾处理、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

 

第八章  加快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大开放引进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  深化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经济体制配套改革。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县属企业改制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国有资产,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业绩考核、激励和约束等制度建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提高民营企业发展层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健全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增强融资服务功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预算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逐步推广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社会领域改革。围绕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课程和考试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深化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激发活力,提高绩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发挥其协调、沟通、自律及服务功能。按照政事公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反映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第二节  坚持解放思想和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解放思想,保持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做到克服小富即安,树立危机忧患思想;克服不思进取,树立奋发有为思想;克服因循守旧,树立敢为人先思想;克服得过且过,树立敢于负责思想;克服回避矛盾,树立迎难而上思想;克服浮夸不实,树立以成败论英雄思想。保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树立世界眼光,努力从国际国内条件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要强化开放意识,以包容的胸襟、开放的姿态,加快与周边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步伐。

创新承接方式。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口和产业等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快的机遇,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创新承接方式,注重实施提升式承接、补链式承接、错位式承接、集约式承接,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和促进境内外资金投向重点工业企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公益性基础设施领域。

扩大招商成果。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家乡建设促进会的桥梁作用,在积极组织好节会招商的同时,突出企业招商,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对接,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衍生配套。突出产业招商,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企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转移,打造完整产业链条。突出产业集聚区招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坚持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相结合,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

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鼓励传统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特色农产品的出口,不断扩大出口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不同形式到国外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到2015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930万美元。

 

第九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

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唐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双拥”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形成团结奋进、振兴唐河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事业。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和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 “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影剧院)、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继续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人口全覆盖。建立一批功能实用、标准较高的文化设施。加强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单位和文化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健全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围绕中原崛起彰显唐河文化,精心组织文化产品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产业。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印刷复制、文化会展、健康养生等新兴文化产业,构筑文化产业新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等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坚持地方特色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炼特有的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积极发展融合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历史街区,实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加快完善县级体育场馆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竟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培育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承办好南阳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唐河赛事。

专栏18: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工程

文化设施:规划实施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唐州大剧院等“三馆一院”项目;升级改造县电影院,形成数字放映厅、超市、地下停车场等为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加快建设冯友兰文化博展中心,形成集展览、会议、纪念、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标志性工程。

文物保护:建设湖阳遗址(含湖阳汉墓群)保护区;加快对泗洲寺塔、陕西会馆、城隍庙、文成大殿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体育设施:实施县综合体育馆、综合体育场、综合训练馆和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建设老年活动中心2处。

 

第二节  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卫生制度,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服务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三保合一保障体制,做好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衔接,逐步实行“一卡通”。优化医疗保障流程,提高补偿标准,不断提升受益水平。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县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医疗服务水平。以县急救中心为龙头,建立覆盖全县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民生工程建设任务,积极推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冶、妇幼保健、采供血、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加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其它医疗机构和社会零售药店全部配备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物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以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就医安全和药品安全。到2015年,各类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到100%,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5%。

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全国中医先进县”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中医药“三名”(名院、名科、名医)、“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文化研究和知识宣传,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规划实施中医院搬迁工程,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诊治水平。

专栏19:卫生事业重点工程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扶持“三院一所两中心”项目,续建唐河县人民医院病房楼,争取建设门诊楼及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唐河县急救中心和唐河县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口腔医院、医疗康复中心等专科医院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县中医院搬迁项目,争取实施县保健院综合楼项目。积极筹措资金改扩建文峰、滨河社区服务中心和14个乡镇卫生院;加快乡村(社区)两级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新建县医疗服务信息培训中心,加强医务人员医疗信息培训工作。

新型合作医疗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率达到100%。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基地,到2015年,形成培训全科医生    人的能力,通过上述工程的实施,预计到2015年,全县新增医疗机构床位数    张。

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第三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搞好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提升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人口性综合改革,完善人口性综合治理机制,严格落实人口计划和各项责任目标。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监督力度,全面落实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人口和计生管理网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突出抓好孕情跟踪管理,从严惩处违法生育行为。高度重视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和非法接生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加大对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婚前医学检查、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和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科学知识,全面提升人口计划服务水平。广泛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避孕药具易得性和覆盖面。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加快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专业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机构的投入,引进非营利组织参与经营管理,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鼓励国有、民营资本发展老龄事业。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专栏20: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工程

计划生育:新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培训中心,完善提高13个乡级计生技术服务中心和126个村室建设。

应对老龄化:规划建设县养老服务中心,完善提高21个乡镇(街道)敬老院建设。

 

第四节  积极扩大就业

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 “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拓展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稳定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深入挖掘一产、二产就业潜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产业就业结构,力争使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65%以上。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步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强化就业服务和援助,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安置工作。

健全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平等就业。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建立健全失业救助体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监测体系,完善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方式。

第五节 大幅提高居民收入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机制,不断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和提高涉农补贴范围及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和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逐步提高普通职工收入。完善和落实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加快推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收入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职工工资的引导作用。健全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提高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切实维护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抓好“菜篮子”、“米袋子”等惠民工程,减轻居民生活负担。加大社会保障收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财政税收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大税收调节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劳动报酬增长与企业收入增长相协调,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促进移民安稳致富。认真落实支持移民搬迁的财政扶持、项目倾斜、困难群体救助等政策,加大移民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力度,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移民新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先解决移民新村交通、饮水、住房、水利、土地治理、扶贫开发、劳动技能培训、农村新能源等存在的问题,促使移民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发展致富。鼓励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务经济,支持移民自主创业,确保所有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

 

第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扩面征缴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成果。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养老制度改革。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推进社会救助由单项制度向制度体系发展。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探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逐步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着力解决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政策的衔接平衡。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健全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加强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专栏21: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规划建设县救助站、大河屯救助站、湖阳救助站;扩建县儿童福利院,达到200张床位规模。

社会保障:新建县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21个乡镇(街道)分中心。

 

第七节  建设平安唐河

加强社会管理。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各方面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加快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形成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广泛开展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减灾防灾、危机管理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重大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建立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防止恶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专栏22:平安唐河建设重点工程

政法建设:实施以计算机局域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公文和审判信息无 化传输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法院系统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实施询问及庭审全程录音录像项目;建设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办公及信息自动化建设。

社区建设:新建徐庄等5个社区服务站,扩建新春等4个社区服务站。

 

第四篇  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实施

 

第一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保其所、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评议,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和对待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政协提案。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权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自之风,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第二章  强力实施“四个带动”

 

牢固确立“四个带动”总抓手地位不动摇,强化“四个带动”实施意识,坚持以项目带动强化发展支撑,以品牌带动提升发展水平,以创新带动激发发展活力,以服务带动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推行各项工作项目化,建立项目公众参与机制、科学谋划机制、前期工作机制、联动推进机制、管理监督机制,狠抓项目筛选论证、争取报批、落地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项目建设。全面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加强银企俣作,定期召开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的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争取更多信贷支持。进一步整合各级投融资平台资源,扩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拓展融资功能。完善、落实招商引资政策,鼓励、支持外商投资我县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实施品牌带动。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区域发展形象的关键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以创建经济和文化旅游名牌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工程,努力失造产品品牌驰名中外、科技品牌技术领先、区域品牌特色鲜明、工作品牌影响广泛的唐河品牌形象。做强经济领域品牌,突出抓好工业品牌、农业品牌、三产服务业品牌。创建文化旅游领域和社会领域品牌。

实施创新带动。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大工程。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制约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壮大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限度把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破解发展难题,消险发展障碍,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跨越发展的内生机制;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工程,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实施服务带动。把服务带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牢固树立“服务就是义务、服务就是环境、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超常规、不违规”的要求,在行政审批、执法司法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行业规范、机制健全、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强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创新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制度,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岗位责任、挂牌上岗、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告知、并联审批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完善的机关效能制度体系。强化效能监督,完善市《行政效能投诉办法》,坚持“十禁止”工作制度,深化行风评议活动,建设机关效能电子监察系统。

 

第三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与实施机制,促进规划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强化规划的约束力,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有效实施规划。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规划提出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发展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公平竞争。

规划确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规划确定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发展医疗卫生、维护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管理、民主法制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确保有效实施。

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衔接,统筹协调,强力推进。

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功能。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县级规划和乡镇规划衔接配套,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分级分类规划管理体系。各部门要按照有关分工,做深做实专项规划,以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具体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为总体规划提供支撑。

保持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完善规划协调与衔接机制。各类重点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各专项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保证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的有机对接,避免各类规划各自为政、相互矛盾,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统筹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改进和完善年度计划,把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设项目上,使年度计划安排与规划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形成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完善规划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建立并落实规划实施考核机制。规划纲要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规划修订时,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有关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实行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中。


主题词: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点击收起详细信息

索  引  号 2024011208565447 文       号
发布机构 唐河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4-01-12 08:56:54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文件编号
上一篇: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